〔宋〕徐梦莘撰:《國家圖書館藏<三朝北盟會編>補遺》出版丨202308-97(总第2456期)
《國家圖書館藏<三朝北盟會編>補遺》
丨〔宋〕徐梦莘 撰丨
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2023年8月
ISBN:9787559861399
壹
编辑推荐
第一,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突出。《三朝北盟会编》是研究宋史的必读书,本书影印版本是季振宜旧藏本,保存宋本诸多旧貌,文本相对可靠,且保留诸多批校痕迹。
第二,首次影印,可与国图本合为全璧。季振宜藏明抄本现分藏于国图和上图,前者已经影印。后者未曾影印,可与前者合为全璧,大力推进相关学术研究。
第三,增补黄跋。国图本影印时未收黄跋,现将此跋收入,附于书末。
贰
内容简介
本书为续宋本丛书之一种。
《三朝北盟会编》二百五十卷,记宋金和战之事,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(一一一七),迄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(一一六二)金海陵王完颜亮伐宋兵败身亡,跨度四十五年,是宋史研究的基本典籍之一,更是宋金关系史研究的必读书。
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自成书起至清末,主要以抄本形式流传。其中,季振宜所藏明抄本卷帙完整,保存宋本诸多旧貌及诸多批校痕迹,为学界公认文本相对可靠。该抄本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:藏于国图的存二百三十卷四十六册,收入“中华再造善本”;藏于上图的存二十卷四册,即卷一百十一至一百二十、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五,迄今未曾影印。国家图书馆藏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补遗即以上图本为底本影印,可与国图本合为全璧。国图本中原有黄丕烈跋一纸,为其校勘笔记,影印国图本时未收,现附黄跋于本书末。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
叁
作者简介
徐梦莘(一一二六至一二〇七),字商老,临江军清江(今属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)人。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一一五四)进士,历洪州新建县尉、郁林州司户参军、湘阴知县等。其事迹详见《宋史》卷四三八本传及楼钥《攻媿集》卷一〇八《直秘阁徐公墓志铭》。
肆
目 录
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五 目录
卷一百十一
卷一百十二
卷一百十三
卷一百十四
卷一百十五
卷一百十六至一百二十 目录
卷一百十六
卷一百十七
卷一百十八
卷一百十九
卷一百二十
卷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 目录
卷一百三十六
卷一百三十七
卷一百三十八
卷一百三十九
卷一百四十
卷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五 目录
卷一百四十一
卷一百四十二
卷一百四十三
卷一百四十四
卷一百四十五
附:国图本所附黄丕烈跋
伍
出版说明
《三朝北盟会编》二百五十卷,宋徐梦莘撰。明抄本。五十册。原书高三十三厘米,宽十九点五厘米。版框高二十五点八厘米,宽十六点六厘米。每半叶十行,行二十字,白口,左右双边,双鱼尾。
学界习称该抄本为“季振宜藏明抄本”,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:藏于国图的存二百三十卷四十六册,收入“中华再造善本”;藏于上图的存二十卷四册,即卷一百十一至一百二十、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五,迄今未曾影印。本次即以上图藏本为底本影印。
徐梦莘(一一二六至一二〇七),字商老,临江军清江(今属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)人。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一一五四)进士,历洪州新建县尉、郁林州司户参军、湘阴知县等。其事迹详见《宋史》卷四三八本传及楼钥《攻媿集》卷一〇八《直秘阁徐公墓志铭》。宋光宗绍熙五年(一一九四),撰成《三朝北盟会编》二百五十卷。书中记宋金和战之事,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(一一一七),迄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(一一六二)金海陵王完颜亮伐宋兵败身亡,跨度四十五年,是宋史研究的基本典籍之一,更是宋金关系史研究的必读书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评曰:“其博赡淹通,南宋诸野史中,自李心传《系年要录》之外,未有能过之者。”十分允当。
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自成书起至清末,主要以抄本形式流传。据邱靖嘉先生研究,在诸多抄本中,季振宜藏明抄本卷帙完整,保存宋本诸多旧貌,文本相对可靠,且保留诸多批校痕迹。目前日益为学界重视。具体介绍可参见邱靖嘉《国家图书馆藏〈三朝北盟会编〉明抄本考略——兼与许刻本相较》一文。
据该文介绍,国图本钤“跻德楼藏”“季振宜印”“沧苇”“御史之章”“季振宜藏书”“张月霄印”“爱日精庐藏书”“秘册”“张承焕印”“子谦”“汪士钟字春霆号朗园书画印”“涵芬楼”“海盐张元济经收”等。上图本钤“汪士钟字春霆号朗园书画印”。全书每隔一叶在天头地脚处分别钤“跻德楼校藏”“何子宣跻德楼封识”。
又据邱靖嘉先生研究,该版本至咸丰以前仍为全帙,迭经明人何钫,清人钱曾、季振宜、苏氏、张金吾、张承焕、汪士钟收藏。此后至清末民国,入藏上海涵芬楼,惜已缺失二十卷。涵芬楼后来将其转交至北京图书馆(今国家图书馆);而缺失的二十卷,应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入藏上图,此前藏家难以考定。
该版本有一显著特点,即全书书叶随见朱、墨、蓝三色校笔,虽无法判定校者具体为何人,亦有重大参考价值。邱靖嘉先生对三色校笔的生成顺序、特点及学术水平做了详尽阐释,以下结合两馆所藏,再作补充:
一、墨笔笔画分粗细,当为不同人所作。一种笔画细,字小,楷书工整,多在文字右侧空隙处批改,现称为“细墨笔”;另一种笔画粗,字大,常径直在原书文字上涂改,现称为“粗墨笔”。如国图本卷一第一叶前半叶第七行中的“苏州”,改“苏”为“蓟”,为粗墨笔;同卷第二叶前半叶第九行中的“自苏”,“苏”旁批字为“蓟”,则为细墨笔。同卷第三叶前半叶第九行粗墨笔在“马植”之上改一“而”字,该叶第三行又有细墨笔旁批“藤”字为“漆”。此类例子甚多,不赘举。而在上图本中,偶见粗墨笔,暂未见细墨笔。如卷一百十一第三叶后半叶第九行的“愿”,改为“顾”,第十行的“常”,改为“当”,同卷第九叶前半叶第九行的“所言”中间插入“宜”;卷一百十五第九叶后半叶第四行改某字为“脱”,同卷第十四叶后半叶第七行改某字为“开”;等等。以上均是粗墨笔。国图本卷五第九叶前半叶第三行“所仆”有细墨笔旁批“付”字,其上有粗墨笔打叉,墨迹叠压在细墨笔之上,可知细墨笔时间较早,粗墨笔较晚。
二、朱笔笔迹分深浅,当为不同人所作。全书当中,浅色的朱笔校点痕迹非常多,现称为“浅朱笔”(目验所及,在上图本中,浅朱笔在所有校点痕迹内,所占比重尤其大),而深色的较少,现称为“深朱笔”。以上图本为例,卷一百十五第四叶后半叶“审如今”之“今”字上叠有深、浅两种朱笔,浅色在下,深色在上。浅朱笔所改字已不易识,深朱笔可辨认为“此”,工整美观,明显好于浅朱笔。这说明浅朱笔时间较早,深朱笔较晚。此外,卷一百十五第十叶后半叶第七行、卷一百十八第四叶后半叶第二行、卷一百三十九第十叶前半叶第一行、卷一百四十第二叶后半叶第九行、卷一百四十第四叶后半叶第六行、卷一百四十二第八叶前半叶第七行亦有深色朱笔,均在原字迹上改动。
三、粗细墨笔,深浅红笔,再加上蓝笔,则该版本至少有五种批校痕迹。现据一些细节,对其生成顺序作出推断:第一,全书屡屡可见的是,蓝笔大量叠压在浅朱笔之上,则蓝笔时间晚于浅朱笔。第二,蓝笔时间早于细墨笔。如国图本卷三第一叶前半叶第七行“散都”之间有细墨笔旁批“多”字,叠压在蓝笔之上,又卷四第三叶后半叶第一行“忠”字上先有蓝笔圈点,后有细墨笔在“忠”前插入“女真”二字,后又涂抹,叠压在蓝笔之上。第三,蓝笔时间早于粗墨笔和深朱笔,粗墨笔又早于深朱笔。如国图本卷一第二叶前半叶第五行“登州”下,蓝笔被粗墨笔叠压,而粗墨笔又被深朱笔叠压。
综上,五种批校痕迹从早到晚的生成顺序应是浅朱笔、蓝笔、细墨笔、粗墨笔、深朱笔。因该版本的批校情况十分复杂,目前的总结仅供参考,也许可以为更加严谨、细密的考证提供一些线索。
此外,书中还有挖字现象。上图本卷一百十一第八叶前半叶第八行第四个字被挖去,以便在下面的“朕”字之前抬空;卷一百三十六第七叶后半叶第五行“掠豪”中的“豪”字亦有挖纸的痕迹。
值得强调的是,该版本还经由黄丕烈校对过。国图本夹有一叶黄丕烈题跋,上有“士礼居”印,内容则是对卷二百五十所作的校补笔记。检其对应叶面,知原书叶面有破损,黄氏借另一版本校对,补全破损处的字,即所谓“从观稼楼钞本补纸损处缺文,戊寅夏四月荛翁借读记”。“观稼楼”即吕留良藏书楼,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·史部·编年类》记南京图书馆藏有清观稼楼抄《三朝北盟会编》,当即黄氏昔日所据之本,惜今只存四十三卷;“戊寅”为嘉庆二十三年(一八一八)。黄氏所言“借读”,未明借自何人,推测当是张金吾,二人交游较密,时有互抄。下将黄氏所补字录出并附对应图,以供读者参考。
黄丕烈校补字及对应图
一宋史研究资讯一
微信号:songshiyanjiu
邮箱:txq1627@126.com
扫码关注我们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